经管之家首页 > 经管读书 > 毛泽东传 名著珍藏版(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简介 用户评价(4)

内容简介

该书在数百种《毛泽东传》中与施拉姆同名著作齐名的学术专著。虽然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作者介绍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特里尔获得过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目录

引子 1

第一章 童年(1893-1910)----- 1 

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18 

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广阔世界(1918-1921)----- 42 

第四章 组织工作(1921-1927)----- 71 

第五章 斗争(1927-1935) -----115 

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6) -----154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176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199 

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219 

第十章 >(1949-1950)----- 252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270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284 

第十三章 怀疑(1956-1957)----- 305 

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1958-1959)----- 329 

第十五章 苏联以及苏联之外(1958-1964) -----351 

第十六章 退却(1961-1964) -----365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380 

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414 

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437 

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451 

第二十一章 飞鸣镝将坠(1976)----- 486 

----- 510


william42512020-11-06
极好的内容
saphirachen2020-10-30
伟人
李沐寒5215212020-10-04
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q71515152020-09-23
如果说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人——甚至不需要加上“之一”——想必是没有什么人会反对的。 他缔造了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国家,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合法的稳定的政权,这是之后一切成就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存在,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但是我们同时又被不断地告知,由于他的“错误领导”,我们这个国家失去了宝贵的二十年的时间,甚至其中的十年往往被冠之以“浩劫”之称。 他结束了这片土地上的内外纷争,借此而免于死难的人难以估数;但是我们同样念念不忘纠缠于在他的治下,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饥饿。 哪怕最苛刻的人也不怀疑他的政治能力与军事天才,但是哪怕最温和的人恐怕也会不会反对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是因为他那错误的经济发展思路,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更好。 他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熟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红楼梦,写得一手好诗词,但我们同样被告知,正是他——在某种意义上——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他据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把马克思主义从西方的花园里移出来,栽到东方的土地上,他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这个组织,他的思想被诸多第三世界革命者奉为圣经;但我们又知道,在他晚年的时候,却与当初志同道合的同志分道扬镳,以至于宛如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超然的位置,将党的权威与自身的威信割裂开来。 没有一个人能否认他的文学、哲学修养,但是同样没有一个人能很干脆地承认他是一个知识分子。RT称他为一个“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或许应该是一个接受了西方现代观点影响的学者,或许最好还接受过正规的西方式教育——一个正直的、书生意气的、无害的中年人或者小老头,这大概比较符合我们的形象;毛看过很多知识分子写的书,或许也看过很多西方学者的作品,但是无疑他没有接受过胡适等人接受过的那种教育,他也不同于张国焘,后者是北京大学正式学生,而毛则不过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以至于还因为不是正式学生而被胡适拒绝回答问题——相信每个人都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一事件在他后来对待知识分子的心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大概仅仅只能知道,毛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绝对称不上友好。或许,他觉得这群只会读书的人——至少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不会在他的革命事业中起到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热爱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青年们也确实对他文学艺术服务于政治的主张不怎么感冒。从延安时期一直到建国后,始终可以观察到他和知识分子群体之间的斗争。也许他没有完全得到这个群体的效忠,但是无疑他成功地压制住了它;尽管有几次抬头,但是只要愿意,他很快就能掐灭这点星火。但是个人的力量终究不能和群体对抗;生前他还能压制这个群体的声音,但是死后却再也无能为力了——尤其是在继任者未必十分愿意继续维持这样一个上帝一般的权威的时候,于是我们看到,各种反对的声音、质疑的声音甚嚣尘上。这个群体至少掌握了部分的话语权;对于80后90后而言,这已经足够将我们弄糊涂的了。 也没有人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毛后期的作为。阴谋论者大概倾向于认为这是党内争权夺利——我们看到,在诸多人物起起伏伏的变动之中,他的地位愈发稳固,近乎走上神坛,乾纲独断;理想主义者可能会认为是关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不同发展路线之间的矛盾,道不同不相为谋,最终导致了这些曾经并肩战斗的人之间的决裂——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每次争斗,都是路线的争斗、激进与稳健的争斗、左与右的争斗、亲苏与亲美的争斗。到底是路线的争斗掩盖了权力的争斗,还是权力的争斗掩盖了路线的争斗?无从得知。 我们赞叹于他老道的政治手段,但同时也惊讶于他现在看来十分幼稚的道德决定论。 他善于吸取经验,从失败与成功之中获得教益,但同时他又是个顽固于执拗的人,有时显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我们怀念他的恩惠,但同时也无法忘记他留下的伤害。尊敬中带着一点怨恨,感慨中带着一丝遗憾。回忆之中,免不了几分唏嘘。复杂的感情使得给出一个公允的评价显得格外困难。争议不是一个“决议”文件能够解决的。争议或许仍将继续下去。
评论

热门推荐(5)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扫码购买电子书



已购买!

您可以到“经管之家”APP中
阅读该电子书。

扫描二维码 下载应用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