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首页 > 经管读书 > 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制度金融学导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简介 用户评价(0)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对已有涉及制度因素的金融学理论加以梳理,并用一种全新的框架和逻辑在这些显得有些零乱的命题和观点之间建立某种内在联系。基于这种联系,初步形成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让读者大致领略和辨识金融学发展的又一新的维度,从中体验金融学的丰富内涵和博大架构。特别是,当读者们研读本书有关金融制度演进的理论文献时,还能体会到制度金融学厚重深邃的一面;而有关中国金融制度变革的内容更是将引领读者一同思考。或许本书有关章节的一段叙述、一个命题正好触及你长期萦绕脑际且挥之不去的困扰。本书的分析结构为:导论阐述经济哲学观以及方法论;上篇提出经济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核心问题及其逻辑结构;中篇探寻制度金融分析的理论起源,并梳理最近几十年来制度金融理论的新进展;下篇考察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与经验以及这种经验对于扩展乃至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具体贡献与长远意义。

作者介绍


张杰,1965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制度金融学以及中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天圆地方的困惑——中国货币历史文化之总考察》(1993年)、《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98年)、《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2005年)、《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哲学观及其他》(2013年)以及《流量、储蓄与金融权利》(2016年)等。曾获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2014年)、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首届“金融学杰出教师奖”(2015年)等。

目录

导论 经济哲学观、方法论及其他 1
0.1 关注“真实金融世界”的金融学 1
0.2 金融制度的“有机”性质 5
0.3 个体与整体及其“加总”逻辑 13
0.4 “私均衡”与“公均衡” 18
0.5 金融理论的“道德转向” 21
0.6 金融学的“范式革命” 25
0.7 重视金融制度变迁的“东方经验” 28
0.8 本书的分析结构 33
上篇 问题与逻辑
第1章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 77
1.1 金融学的传统结构 77
1.2 金融学“裂痕”与制度金融学 79
第2章 “理性悖论”与“均衡信心” 82
2.1 理性加总的逻辑困局 82
2.2 “信心乘数”与“均衡信心含量” 85
第3章 “斯密定理”的道德条件与政府角色 89
3.1 政府与市场的“制度兼容” 89
3.2 “看不见的手”的道德条件 91
3.3 自由的性质 92
3.4 金融代理链条与金融外部性 93
3.5 政府是市场的前提 99
3.6 政府与市场的制度妥协 103
3.7 “市场外均衡” 105
3.8 政府的内生性质 108
3.9 政府因素与“集体理性” 110
第4章 个人理性的结构与制度妥协 113
4.1 关于“两极解” 113
4.2 政府的融资方式选择与制度妥协 114
4.3 “无形”公共品 117
4.4 个人理性的“二元结构” 119
4.5 个人理性的“双重妥协”与“道德解” 123
第5章 费雪方程式的“精神分裂症” 126
5.1 “无机货币命题” 126
5.2 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功能:微观屈从宏观 127
5.3 对个人理性的不信任 128
5.4 萨伊定律的“货币表达” 129
第6章 货币分析的“时空陷阱” 131
6.1 时间因素的引入 131
6.2 “休谟间歇”及其扩展 132
6.3 萨伊定律的长期性质及其致命缺陷 133
6.4 凯恩斯“短期” 134
6.5 “空间裂痕”及其理论综合逻辑 135
6.6 同质性假设与“伪加总” 138
6.7 异质性、理性与市场均衡 139
6.8 重建经济金融运行的“权利基础” 141
第7章 “两分问题”的性质与制度逻辑 143
7.1 关于“两分问题” 143
7.2 弥合“两分”的早期努力:从坎蒂隆到马歇尔 144
7.3 凯恩斯“现代两分”与帕廷金整合 149
7.4 米塞斯“回溯”与哈耶克“极端” 157
7.5 货币的“价值论歧视”与“信用歧视” 165
7.6 “硬币命题”与货币的双重起源 167
7.7 物物交易逻辑的误导 168
7.8 关于“信用解” 172
7.9 货币演进中的政府因素 175
7.10 银行制度视角 178
7.11 非出清均衡解 180
7.12 战争附属品与“税收解” 183
7.13 重新理解货币演进的中国逻辑 186
第8章 货币价值的“双重结构”与金融不稳定的内生性 189
8.1 货币供给的“合成谬误” 189
8.2 货币的“高贵”与“低俗” 191
8.3 “证券化陷阱” 193
8.4 货币的双重价值 194
8.5 融资方式的选择与金融非理性的内在逻辑 197
8.6 银行融资的作用 201
8.7 货币即制度 202
8.8 金融市场的内在“不连贯性”与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203
8.9 由“价格权威”到“权利权威” 204
第9章 银行市场的特殊结构与制度均衡 206
9.1 “牌照价值”的重要性 206
9.2 “资本要求悖论” 208
9.3 “银行关系”与“信贷非匿名命题” 210
9.4 银行制度的“北美分岔” 211
9.5 重新看待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市场 218
第10章 资产组合的制度含义 221
10.1 “无知”的金融交易 221
10.2 金融理性边界与金融交易“设局” 222
10.3 敬畏“不确定性”与制度金融学 225
第11章 “亚里士多德困局”与“威克塞尔传统” 229
11.1 货币的特殊“金融功能”与“亚里士多德困局” 229
11.2 马克思的货币逻辑 230
11.3 凯恩斯的“金融平衡”及其理论纠结 231
11.4 两种货币理论的长期对峙 236
11.5 银行、利率与货币均衡 238
11.6 威克塞尔“理论拼盘”以及历史逻辑“硬伤” 240
11.7 政府、市场与货币均衡的性质 242
第12章 中国经验与金融分析新范式的重建 246
12.1 东西方的政府与市场:迥异的制度禀赋 246
12.2 “中式市场经济”及其制度均衡 247
12.3 主流范式:微观“帷幔”背后的宏观“丑闻” 249
12.4 “中国经验”与范式革命:没有“丑闻”,自然无须掩饰 253
中篇 理论源流
第13章 两种金融学的“鸿沟” 257
13.1 新古典金融学的隐含假设 257
13.2 制度金融学境界:“风雨之后见彩虹” 258
13.3 金融制度“外生”的背后 260
13.4 制度分析是货币金融理论的“正源” 261
第14章 门格尔的货币演进范式与怀特的重新表述 263
14.1 “过程”的重要性 263
14.2 货币的“内生”逻辑 264
14.3 “可售性” 265
14.4 怀特的重新解读 266
14.5 客观看待门格尔的贡献 267
第15章 希克斯的交易成本货币理论与金融制度演进观点 269
15.1 交易成本与金融制度 269
15.2 货币、利息与交易成本 270
15.3 交易成本、资产组合与信用的制度结构 271
15.4 货币制度与国家制度 273
15.5 货币制度与法律制度 274
15.6 金融交易、政府信用与金融制度演进 275
第16章 “克洛尔约束”与“NBM扩展” 278
16.1 货币“预先持有”的重要性 278
16.2 没有货币的“货币理论” 279
16.3 帕廷金的“从容等待” 280
16.4 货币与不确定性 281
16.5 期货合约对货币功能的替代 282
16.6 “跨时均衡”与“软预算约束” 283
16.7 “克洛尔困境”及其缓解 284
16.8 路在何方? 287
第17章 流量、储蓄与“蒋硕杰挑战” 289
17.1 由货币供给的“合成谬误”说起 289
17.2 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理论缘起的简要考察 291
17.3 “完全市场假设”的误导 294



评论

热门推荐(5)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扫码购买电子书



已购买!

您可以到“经管之家”APP中
阅读该电子书。

扫描二维码 下载应用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